□石榴云/新疆日报记者 孙芳婷
仅用一把锉刀,他便能锉出间隙小于0.01毫米(相当于直径为十分之一根头发丝)的工件。为练就这个绝活,他用了整整27年。他叫阿布都赛米,今年47岁,是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阿布都赛米钳工技能大师工作室的负责人。
1996年,阿布都赛米进入新疆中泰化学阜康能源有限公司工作,对制作零件颇有兴趣的他,在维修车间当起了钳工。
锉打是钳工的基本功,全靠日常练习。不论是下班后还是值班期间,阿布都赛米总会不断练习,手心被锉刀顶出拇指大小的水泡是家常便饭。磨破了皮,阿布都赛米毫不在意,慢慢地,他的手心布满了老茧,一遍遍地锉钢板,一遍遍地动脑筋琢磨,锉刀用断了几十把。
锉、削、锯,阿布都赛米一点一滴积累,锉刀在他手中变得充满灵性。随着年龄的增长和技能的沉淀,他有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尤其善于处理设备的“疑难杂症”,解决生产装置中的重点、难点和关键性技术问题。
2000年,公司的吊泵设备故障率很高,阿布都赛米检查发现,主要问题是配件磨损,每3天就要更换一次,每次更换不仅费用高达上千元,还大大影响生产效率。
怎样才能降低磨损?阿布都赛米带领维修人员开展技术攻关,找出图纸,研究设备结构,不懂就找人问、上网查,不断打磨配件,终于用了7天时间制作出配件。经测试,配件使用时长增加到1个多月,极大提高了生产效率。
公司搬迁至阜康市后,新设备不断进入车间,面对进口设备运行中出现的“水土不服”,阿布都赛米主动住在公司解决问题,一住就是3个月。只要深夜车间有灯长亮,工友们便知道,是阿布都赛米在跟配件较劲。
熔盐泵是当时公司的重要设备,每3个月,温度高达400多摄氏度的熔盐就会在运行中泄漏,严重威胁着生产安全,厂家技术人员多次维修,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阿布都赛米带领8名车间维修工,经过4个月不断研究尝试,终于找到设计缺陷,进行改装后,设备再没有出现此类现象。
技术日益精进,阿布都赛米对自己有了新要求——不仅要用过硬的本领给企业带来效益,还要培养更多高技能人才。
2014年,阿布都赛米钳工技能大师工作室成立,2018年,工作室被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命名为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培养钳工技能人才成了他的重要任务。
6年前杨文华进入工作室,成为阿布都赛米的徒弟。在杨文华眼中,阿布都赛米为人谦和,对工作很严格,爱钻研。
一次新设备突发故障,杨文华跟着阿布都赛米维修了一天一夜,修好后,阿布都赛米不断分析故障原因,做出不同的工件比对实验,“师傅对工作的执着,让我特别钦佩。”杨文华说。
阿布都赛米对徒弟要求十分严格,要熟知设备的构造,锉刀每锉一下要知道工件的薄厚。“近年来,公司注重技能培养,我徒弟的奖章比我多。”阿布都赛米的办公室里摆满了徒弟们获得的各种奖章。
阿布都赛米不仅申请了三项专利,还获评自治区劳动模范、全国技术能手、“新疆工匠年度人物”等。
如切如“锉”,如琢如磨。阿布都赛米说,今后,他将继续学习,把自己积累的工作经验教授给更多徒弟,培养出更多高技能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