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2日,在中国—乌兹别克斯坦医药科技城,中国科学院新疆理化技术研究所副研究员窦君(右)和医药科技城工作人员米热班·哈依特巴依进行学术交流。 □石榴云/新疆日报记者阿尔曼·热扎克摄
9月22日,伊犁星河商贸有限责任公司塔什干销售分公司展示厅内,来自中国多个品牌的新能源汽车整齐排列,该分公司总经理伊万(右)和店员正在登记新到的一批新能源汽车。 □石榴云/新疆日报记者阿尔曼·热扎克摄
扫码看专题
扫码看视频
■行吟
中医药架起民心相通桥
□石榴云/新疆日报记者 李华 黑宏伟 刘翔
中医门诊、推拿、针灸、拔罐、中药材……9月22日,走进位于乌兹别克斯坦首都塔什干的中国—乌兹别克斯坦医药科技城,仿佛置身于国内的某个中医医院,中国医药元素满满。
1996年出生的米热班·哈依特巴依是个中国迷,毕业后到中乌医药科技城工作,在这里她不仅学会了微生物检测、药理知识,还学会了推拿、拔罐、针灸等。记者来到中乌医药科技城时,她正跟随中国科学院新疆理化技术研究所副研究员窦君学习药理知识。
“中医博大精深,中医药内涵丰富,希望跟随老师好好学习。”米热班说。
今年已经是窦君来乌兹别克斯坦的第三个年头,他感触最深的是来中乌医药科技城看病的当地群众越来越多了,研究中医药的学生也越来越多了。
穿过中医门诊楼,径直来到后院,是一座现代化的口服制剂GMP中试车间,生产着中乌联合研发的各类药品。
今年24岁的阿卜杜曼诺普·乌拜杜拉正在操作仪器,只需简单按几个键,就设置好了物料比、温度、时间等参数。阿卜杜曼诺普来到中乌医药科技城工作,已经第五年了。
工作之余,他不忘深造,曾去往中国深圳等地开展短期学习。
“我喜欢中国。”阿卜杜曼诺普用中文对记者说,未来还要继续深造攻读中医药的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
为积极响应“一带一路”倡议,2013年,中国科学院首批海外科教机构——中亚药物研发中心正式获批成立。中心以区域特色天然药物研究为核心,依托中国科学院新疆理化技术研究所和乌兹别克斯坦科学院生物有机化学研究所等国内外科研机构,搭建我国在中亚及周边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的天然药物科学研究、临床应用示范与人才培养的核心平台。
中乌医药科技城是中国科学院中亚药物研发中心的成果转化基地,占地12亩,包含口服制剂GMP中试车间、中医临床研究基地等,是集药物研发、中医诊疗、高层次人才培养于一体的综合性海外基地,其生产的5款新药已经在乌兹别克斯坦成功上市。
成果转化基地药物注册部负责人萨多别克·阿卜杜巴基耶夫告诉记者,这里已成为乌目前现代化程度最高的口服制剂生产示范基地,对推动该国医药产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去年8月,中心在乌中部城市纳沃伊启动原料药中试技术平台建设,建成后将填补中亚地区在这一领域的空白。
经过10年建设,中心已构建“国际联合实验室—新药开发—成果转化—临床研究—人才培养”全链条体系。
如今,中国科学院新疆理化技术研究所已与乌兹别克斯坦、塔吉克斯坦、哈萨克斯坦等中亚国家建立了广泛的国际科技合作联系,并合作建立了5个合作实验室,涵盖了天然药物、生物药、资源栽培等诸多领域。同时,新疆理化所还先后与12个国家、20余个境外科研机构和高校签署合作备忘录36项,合作发表学术论文150余篇,授权国际专利7项,合作举办国际学术研讨会12届,培训外方人员100余人次,推进建设了多个国际科技合作重要平台,取得了一系列丰硕的合作成果。
中国科学院新疆理化技术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科学院中亚药物研发中心副主任赵江瑜介绍,这些为我国优势医药成果在中亚国家的转移转化提供了有力支撑,更好推进“中国技术”和“中国智慧”走出去,服务和造福共建“一带一路”国家人民。
“推动建设中医药中心,开展草药种植及加工合作,打造‘健康丝绸之路’”,在今年召开的中国—中亚峰会上,《中国—中亚峰会西安宣言》《中国—中亚峰会成果清单》均涉及中医药。
今年4月,中国—乌兹别克斯坦新药“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在乌兹别克斯坦首都塔什干揭牌,该实验室依托新疆理化所和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建设,也是国家对外科技合作创新的最高级别平台。
“千年深厚友谊,常伴缕缕药香。”赵江瑜说,作为“一带一路”参与者、建设者,我们将进一步加大创新药物研发力度,提高科技成果转化效率,促进创新驱动的产业链贯通发展,突破一批制约医药产业发展的关键技术,参与科技人才交流与培养,为推动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贡献力量。
■对谈
务实合作积蓄发展新动能
——访乌兹别克斯坦中国企业商会执行会长刘羽
□石榴云/新疆日报记者 黑宏伟 刘翔
乌兹别克斯坦是中国—中亚合作机制的重要参与者。十年来,中乌共建“一带一路”持续深化,各领域合作势头不断向好,有力推动中乌构建更加紧密的中乌命运共同体,为两国在中国—中亚框架下的双多边合作搭建新平台、开辟新前景、开启新时代。
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后,中国企业在乌发展迎来怎样的机遇?除了经贸合作,中乌还有哪些方面合作?未来,新疆在中乌合作中发挥着怎样的作用?9月23日,由自治区党委宣传部组织的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十周年主题境外采访活动报道团队在乌兹别克斯坦首都塔什干专访了乌兹别克斯坦中国企业商会执行会长刘羽。
问:近年来,中乌两国企业交往密切,您认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后,中国企业在乌发展迎来怎样的机遇?
答:在“一带一路”倡议引领下,中乌经贸关系不断实现新的飞跃,在政治、经贸、科教、人文等各领域合作持续走深走实。乌兹别克斯坦已成为中国企业关注的境外投资热点国家,两国经济技术投资和合作规模不断扩大。目前,已有2400多家中资企业在乌兹别克斯坦开展投资经营活动,涉及石油、天然气、铁路、电信、农业、化工、机械设备、电力设备以及工程承包等多个领域。
在乌兹别克斯坦各大领域几乎都有中企的身影。比如乌兹别克斯坦最高的大楼,是由上海建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建造的;中国能源建设股份有限公司在乌兹别克斯坦完成了一些大型的基建和工程项目,为乌兹别克斯坦的整个电力输送和保障作出了很大贡献。
乌兹别克斯坦中国企业商会于2019年7月在乌依法注册成立,商会的使命是搭建中乌两国企业与企业、政府与企业之间的有效沟通平台,引导规范在乌中资企业健康良性发展。多年来,商会充分发挥“桥梁”和“平台”优势,积极组织中乌政府间和企业间的双向推介活动。
问:道路联通既是“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方面,也是中乌合作的重点,您是如何看待中吉乌铁路建设的?
答:非常期盼中吉乌铁路能够尽早建设通车,这不仅能惠及中国企业出口,也能够帮助乌兹别克斯坦快速发展对中贸易。
中吉乌铁路所经之处恰恰是古丝绸之路的主要路段之一,古丝绸之路上的驼队运输,带动了沿途的商贸物流体系以及产业发展。
中吉乌铁路一旦建成,不仅能构建起新亚欧大陆桥的南部通道,还能建立新的陆海通道,完善亚欧大陆整体交通网路,实现亚欧大陆交通运输线路、模式的多元化,将改变新疆乃至我国西部的交通格局,促进“一带一路”建设的海陆联动、一体发展。
问:除了经贸合作,中乌还有哪些方面合作?
答:当前,中国和乌兹别克斯坦均处于实现民族复兴和现代化的关键阶段,双方开展了务实合作积蓄发展新动能。除了经贸往来,中乌两国的人文往来持续深化,两国高校、智库、媒体、艺术、考古、卫生等各界密切交流。教育展、研讨会、文艺演出、时装周、电影日等各类活动丰富多彩。
值得一提的是,聚焦职业教育国际交流的鲁班工坊现已成为架起促进中乌民心相通的又一桥梁。鲁班工坊强调不仅“授人以鱼”,更“授人以渔”,采取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相结合的方式,成功搭建中乌职业教育国际交流合作新平台。
问:未来,您认为新疆在发挥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作用方面有哪些优势和机遇?
答:新疆是我国距中亚最近的一个地区,在加强中国同中亚各国间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方面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立足地理区位优势,新疆正站在向西开放的前沿,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可以巩固和加强我国与中亚国家的合作。
新疆处于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交汇点,可以依托国内资源拓展国际市场,充分用好对口援疆政策优势,加快对外开放平台建设,高质量承接东中部地区产业组团式、链条式、集群式转移,吸引各类要素汇聚新疆,共同开拓国际市场。同时,可以基于两个市场、两种资源联动培育经济增长新优势,立足周边国家和地区的需求以及本地进口商品结构,大力发展出口导向和进口落地加工的农副产品加工、能源加工、矿产资源加工等产业,把单一的通道经济转变为落地加工、多元发展的产业经济,健全“西引东来”“东联西出”产业链,不断拓展向西开放的广度和深度。
■筑梦
“1000天的承诺兑现了”
□石榴云/新疆日报记者 李华 黑宏伟 刘翔
金秋九月,乌兹别克斯坦阿姆河和锡尔河流域的大片棉田白映绿,一派丰收景象。在位于乌兹别克斯坦锡尔河州的中乌现代节水农业技术示范中心,只见宽阔平整的绿色田地里,白绒绒的棉花破壳而出,一团团、一簇簇,层层叠叠,沐浴在阳光下显得格外好看。
望着丰收的棉花,57岁的棉花种植能手阿卜杜拉·贝克马托夫无法掩饰内心的喜悦之情,对中国技术专家竖起了大拇指。“1000天的承诺兑现了,中国人值得信任!”阿卜杜拉说,“中国新疆的棉花专家对我帮助很大,棉花越种越好,亩均产量已超过400公斤。”
阿卜杜拉点赞的专家正是新疆天业节水灌溉股份有限公司研发管理中心项目主管杨开文。
乌兹别克斯坦种植棉花历史悠久,素有“白金之国”美誉。然而,长期形成的粗放水资源开发利用方式,让当地棉花亩产量仅保持在200公斤左右。
杨开文说,与现代化、规模化的中国新疆农业相比,乌兹别克斯坦的农业种植基础条件相对落后。不过乌兹别克斯坦自然条件非常适合膜下滴灌技术“大展拳脚”。
2020年,杨开文对阿卜杜拉许下了1000天棉花亩产达400公斤的诺言。阿卜杜拉决定相信中国“阿卡”(兄弟),尝试推广棉花膜下滴灌高效种植技术。
“用中国的膜下滴灌技术,5到6天就可以发芽出苗,比常规种植早5天左右。”阿卜杜拉种植棉花30多年,他对中国棉花膜下滴灌技术的高效赞不绝口。
但是好景不长,乌兹别克斯坦突发旱情,杨开文和阿卜杜拉对于棉花种植出现一些理念和经验方面的分歧。
眼看说服不了阿卜杜拉,为保证棉田水肥及时供给,杨开文和团队就在棉田里值夜班使用滴灌系统轮灌滴水。项目团队随行的农业专家,也对示范项目棉花滴水出苗、病虫害防治、打顶、浇水等种植全程进行指导。阿卜杜拉看到杨开文团队这么坚持,过意不去了,叫来自己的儿子和专家一起干活。
看到自家的棉田因使用新技术增产后,阿卜杜拉后悔当初不该对新技术有太多顾虑,对杨开文表达了歉意,并表示要与中国合作伙伴在他家的棉田全部应用这项新技术。
“新技术节约了大量的水资源,增产近50%。”阿卜杜拉说。
如今,乌兹别克斯坦越来越多的农户,用上了中国的棉花膜下滴灌高效种植技术。
杨开文表示,滴灌技术是一种新型农业系统,为中乌农业合作的进一步发展开辟了广阔前景。
今年5月,在首届中国—中亚峰会发表的《中国—中亚峰会西安宣言》明确提出,各方愿积极发展智慧农业,加强节水、绿色和其他高效技术应用和先进经验交流,让丝绸之路国家沿线的农田释放出绿色的能量。
前不久,由中国科技部国际合作司主办,新疆天业节水灌溉股份有限公司承办的中乌高效节水农业灌溉技术培训班在乌兹别克斯坦塔什干开班。培训内容涉及中国高效节水灌溉系统及产品、中国高效节水灌溉技术应用与推广、高效节水工程建设及运行管理、作物滴灌栽培技术等课程。
其间,新疆天业和乌兹别克斯坦塔什干灌溉与农业机械化工程大学签订了《关于高效节水农业的合作协议》。
乌兹别克斯坦塔什干灌溉与农业机械化工程大学灌溉与改良专业的教授伊萨耶夫表示,这次培训,他系统学习了中国滴灌技术的原理和宝贵经验。
从2004年起,新疆天业已举办14期节水灌溉技术发展中国家培训班,培训了28个发展中国家的317名学员。新疆天业不断开拓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农业节水市场,引领中国农业节水技术“走出去”,使中国从农业节水技术“引进国”转变成为“输出国”,已建立节水灌溉器材及技术研发、示范、推广、服务、培训等完整的组织机构,在17个国家推广累计超过16万亩。
杨开文表示,先进农业技术的示范推广有利于中亚国家的经济发展。另外,膜下滴灌技术沿着“一带一路”走出去,也将大大拉动中国企业农膜、管材、农机等产品的出口,打开中国农机设备整套化的国际市场。
■手记
跨越千年的友谊薪火相传
□石榴云/新疆日报记者 刘翔
乌兹别克斯坦是一个美丽而历史悠久的国度,很久之前就与中国经贸往来活跃。
在乌兹别克斯坦采访时,同行的翻译告诉记者,他们从小就知道,丝绸之路是乌中人民共同的记忆,两国友谊源远流长。
中国新疆距离中亚五国非常近,对乌兹别克斯坦来说是进入中国的大门。从古代的“丝绸之路”,到现在的“一带一路”,随着新疆独特区位优势和向西开放重要窗口作用不断凸显,中乌经贸合作、人文交流不断扩大,中乌友谊在“一带一路”上绽出新芽。
金风科技、特变电工等中国新疆企业,在当地立风机、架电塔,带来“风驰电掣”,极大缓解电力紧张问题并降低用电成本。“中国的企业是真的来给我们解决问题,来办实事的!”采访中当地居民说。
新疆各个口岸,源源不断的国产新能源汽车陆续通关,驶向乌兹别克斯坦,奔向中亚各国。越来越多的中国制造获得中亚民众的认可,这条经贸友谊之路也愈发生机勃勃、绿意盎然。
亲戚越走越近,朋友越交越深。孔子学院在塔什干、撒马尔罕落地生根,为乌兹别克斯坦培养了大批懂中文的人才,成为中乌友好的使者。在越来越多乌兹别克斯坦人眼中,学好中文意味着一个更美好的未来。
乌兹别克斯坦谚语云:“只有结满果实的大树才会引人注意。”相互尊重、睦邻友好、同舟共济、互利共赢,共建“一带一路”十年来,中乌各领域合作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成果。
我们有充足的理由相信,在追求美好生活的道路上,中塔两国携手合作、彼此扶持,一定会为两国民众带来更多福祉,让跨越千年的友谊薪火相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