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燕云
“天上星星是数不清的?不,科学告诉我们星星数得清!”“芯片上的硅有多纯?从硅石到金属硅,再到高纯硅,继续提纯至8个9,即99.999999%,就可以用做太阳能电池;再提纯至10个9,即99.99999999%,就可以用在芯片上。”……这几日,来自全国各地的30余位院士专家,深入天山南北的学校、科研院所、企业等地,以通俗易懂的语言向公众讲解枯燥抽象的原理、专业深奥的知识。院士专家领衔科普,不仅让各族群众接触到一些前沿的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思想,对于增强“科普之翼”的力量也大有裨益。
科技创新与科学普及如同鸟之双翼、车之双轮,同等重要,二者唯有双翼齐飞、双轮驱动,才能对创新发展产生长远的引领作用。然而,近年来虽科技馆、博物馆、科普教育基地等科普资源“百花齐放”,新媒体等网络科普资源日益丰富,公众获取信息的渠道不断拓宽,“科普之翼”越来越有力,但与科技创新的速度相比,科普工作仍有较大提升空间。诸如“心灵感应能治肿瘤”之类伪科学总会时不时冒出头来蹭热点,给公众造成极大困扰甚至危害,更阻碍了全民科学素养的提升和科技成果的快速转化。究其原因,前沿科普不足、专业性不强等是关键。不难看出,当前,让科普供给从“大水漫灌”式转向更加前沿、专业的高质量科普,既是发展所需也是人民所盼,十分必要。
院士专家长期深耕于各自的专业领域,活跃在国内甚至国际科技前沿,拥有深厚的学术造诣和宽广的科学视角,他们做科普,不仅能将科研的最新成果转化为相对通俗易懂的科普知识,就当下一些“科学流言”给出更加专业、严谨的解释,还可以起到示范引领作用,带动更多科技工作者参与到科普工作中。此外,从心理学上讲,当人们主观上认为某一知识、信息来源专业性更强、可信度更高时,就更容易相信或接受这一知识、信息,所以,从这一角度讲,院士专家是高质量科普的最佳人选。
近年来,院士专家已成为科普工作的一支重要力量,尤其在“云端”,《2022抖音知识数据报告》显示,截至去年10月,抖音科普类创作者数量增长达80.4%,认证的教授数量近400位,不少教授、院士拥有百万粉丝,成为科普领域新“网红”,比如八旬院士汪品先在互联网平台成为吸粉百万的“科普大V”,欧阳自远、谭天伟、张福锁、高福、欧阳钟灿等5位院士参与的《院士科普》节目获全网超过10亿次点击等,这些数据不仅反映出公众对科研“王牌军”科普的旺盛需求,也为促进“科普之翼”更有力注入了核心动能。
科研是小众的专业,科普则是大众的需求。在我区大力推进“八大产业集群”建设的今天,在各族群众迫切需要提升科学素质以适应科技快速发展带来的生产生活方式变化的当下,科普更需要院士专家这样的“大腕”。相信,随着更多院士专家在天山南北传播科学知识,“科普之翼”必将更有力量,科技创新与科学普及“双翼齐飞”,必将有力促进创新型新疆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