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榴云/新疆日报记者 宋海波
“这是我参加深圳文博会带去的新研发的刺绣真皮包,另一款是在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展示的手工皮雕包……”1月7日,新疆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王敏向记者介绍她与团队共同创作的非遗文创产品。这些精美秀丽、极富新疆地域特色的非遗文创产品背后,承载了她多年来与新疆非遗刺绣传承人频繁交流中收获的知识、经验与记忆。
2016年,王敏开始负责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培计划新疆大学各民族刺绣项目,“我希望通过学术力量积极参与地方非遗的创新发展,为新疆刺绣类非遗注入新的活力。”
8年来,王敏与团队辗转于南北疆,寻访近千名各民族刺绣类非遗传承人,收集、整理并系统阐释近百项各民族刺绣代表性纹样,“最具挑战性的是,一方面要让传承人结合时代语境,充分理解、信任并认同整理和传承新疆刺绣类非遗的现实意义;另一方面要立足中华文化视野,结合扎实的调研普查,阐释每一个代表性刺绣纹样符号、每一种富有地域特色的色彩所代表的意义。”
如何让各民族刺绣传承人对这份文化传承的事业更有信心?王敏意识到,仅凭借简单的电话、微信联系或培训期间短暂的相处是远远不够的,于是,她利用寒暑假、节假日和周末,带着研究生开展了每年2—3个月的回访工作,与非遗传承人一起感受非遗面临的机遇和挑战,“非遗研培一直主张要‘见人、见物、见生活’,对新疆非遗的记录不流于表面,对非遗传承人经验的记述不止步于简单的报道,从而为新疆非遗的创新性发展和创造性转化提供更多的研究助力。”
2023年,王敏参与编撰的“文艺叙事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系列丛书正式出版,她说:“多年以来,我们与传承人群结下深厚的情谊,用文字的方式讲述他们在传承非遗事项时的喜怒哀乐,讲好新时代新疆这片热土上的非遗故事。”
新疆大学新疆文化发展研究中心非遗研培项目组扎根南北疆,成功举办13期各民族刺绣类非遗研培班,来自南北疆的近千名各民族刺绣类非遗传承人从中受益。“每次回忆起与传承人群相处的经历,‘同学、同住、同绣花’的细节便历历在目。”4年前,王敏在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结识了加玛丽·米尔扎买买提,从那以后,便经常打样绣稿并制作刺绣材料包邮寄给她,启发她开发新的刺绣文创产品,还鼓励她开阔眼界,增长见闻,扩大朋友圈。目前,加玛丽已成立刺绣公司,并带动周边妇女就业,“王敏老师团队不断为我提供最新的刺绣艺术思路,丰富了我们的产品设计。”
王敏团队不仅通过文字、培训帮扶等方式记录非遗刺绣,也致力于以“非遗+文创”的方式让新疆刺绣艺术焕发生机。她们设计开发出“新疆手作·花之毡·多民族刺绣”“景绣新疆”“西域美人记”“疆湖小妞”系列非遗文创产品,并联合传承人带着非遗文创产品先后参加全国大型展览、交流会10余场,文创产品颇受观众的关注和喜爱。“未来,我们将继续立足中华文化视野,持续研究新疆各民族刺绣与新疆地域绣种的文化意义谱系,积极推动非遗文创产品开发。”王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