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榴云/新疆日报记者 王新红
近日,当记者走进博湖县乌恩奇手工艺品农民专业合作社时,米代正在一块巴掌大小的白色羊皮上绣万字纹。
今年76岁的米代是博湖县乌兰再格森乡乌图阿热勒村村民,国家级非遗蒙古族刺绣技艺传承人。
“这是县城一位客户定制的茶袋。”米代指着身旁已绣好的一沓白色茶袋说,“除了正绣的万字纹,上面还要绣花卉、蝴蝶等图案。”
米代年逾古稀,身形依旧挺拔,眼神清亮。她说,她的祖母、妈妈都是刺绣高手,12岁时,她就开始学习蒙古族刺绣了。
天空、草原、植物、动物……米代感觉母亲手中的针似乎带有一种魔力,一块什么都没有的毛皮、布匹随着针线穿行,很快就“生”出了灵动的感觉,这让她既钦佩又羡慕。她暗下决心,有一天也要像母亲一样手下生花。
为了这一天,米代不知磨破了多少个顶针,戳破过多少次手指。渐渐地,她的刺绣技艺越来越娴熟,绣出的物品也有了“活性”。
衣帽、花鞋、枕巾、靠垫……随着时间的推移,米代的绣品得到了越来越多同行的夸赞,制作的服饰多次参加疆内外展览并获奖。
米代最擅长用驼绒线、牛筋等在羊毛毡、皮靴等物品上刺绣,“这可以很好地发扬民族刺绣凝重质朴的特点,其针法粗犷匀称、色彩对比鲜明,作品给人以饱满充实之感。”2012年12月,米代入选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那一天,米代将店里绣好的物品挨个抚摸了一遍后,擦拭着墙上用镜框裱起来的母亲绣制的寿桃作品,静静地看了很久。
米代说,这些年,不少人找她学习刺绣,无论是谁,只要找到她,她都毫无保留地教授,“学的人越多,我越高兴,说明这项技艺的传承有人。”
现在,只要听说是米代担任老师的民族刺绣培训班开班,附近村子的妇女都会相约前来学习。在米代的精心指导下,乌图阿热勒村有不少人掌握了刺绣技艺,她们用销售绣品的钱补贴家用,日子越过越红火。
“刺绣是个细活儿,刚开始学时,我耐不住性子,总出错。米代老师对我说,任何一个物品都是有情感的,带着感情绣它,你会发现,一针一线都在改变你的心境,沉淀你的感情。”正在该村刺绣培训班学习的村民巴音说,“通过培训,我不仅学会了滚针、惯针等基本针法,还能独自完成简单的绣品,整个人也变得自信起来。”
平绣、贴绣、素绣……每当米代为偏远地区的农牧民提供短期培训时,都会精心备课,从刺绣技能、传统理念到历史知识,讲得头头是道。米代说,她最喜欢和大家一起交流刺绣的时光,看着大家的成果,她感到自己的付出很有价值。
除了授课和自己刺绣,米代成立的手工艺品农民专业合作社还为喜爱刺绣的人提供原材料,并回收销售,“我们已设计开发民族服饰100余种,手工刺绣、旅游纪念品60余种,带动百余名妇女就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