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榴云/新疆日报记者 玛依古丽·艾依提哈孜
“咚哒,咚哒,咚咚、哒……”这极富感染力的清脆手鼓节奏,让人想起白居易的诗句“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也让人联想到葡萄成熟时节,吐鲁番家家户户果园里一串串紫色、青色葡萄挂满藤蔓的画面。
7月23日晚,音舞诗画《掀起你的盖头来——新疆是个好地方》在吉林省长春市红旗会堂精彩亮相。和上一站在沈阳市的演出一样,鼓舞《摘葡萄》是整台剧目中观众最不吝啬掌声的节目之一。
在节奏多变的手鼓伴奏下,舞蹈演员祖力米热·伊明江用细腻、柔美的舞姿,传神地表现出少女摘葡萄第一口试“酸”皱起眉头、第二口试“甜”喜笑颜开的模样,带着观众“品尝”新疆葡萄的香甜之味,从而品味出新疆各族人民甜美幸福的生活。
节目结束时,掌声如潮水一般经久不息。观众的掌声和着手鼓演奏员帕尔哈提·亚森的节奏,或快或慢,每一声喝彩都传递出对新疆歌舞的深深陶醉。
同样热烈的掌声,在1959年第七届世界青年与学生联欢节上也响起过,《摘葡萄》获得该节金质奖章。
好的文艺作品能够触动心灵,赋予人精神力量。上世纪50年代创作的舞蹈《摘葡萄》,提炼自劳动人民的真实生活,伴着“歌舞之乡”的音乐和舞蹈延展开来,成为中国舞蹈史上的经典之作。
文艺没有一成不变的范式,经典舞蹈也同样如此。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观众的欣赏水平也在提高,用新技术新手段提高艺术的表现力,是新时代文艺工作者的新课题。
过去由一人翩翩起舞、另一人手鼓伴奏的经典舞台呈现也在悄然发生着变化。“现在的《摘葡萄》已经是第六版了,演员需要接连旋转80多圈,舞蹈的难度系数是相当高的。”新疆艺术剧院歌舞团副团长、剧目执行导演加苏尔·吐尔逊说,“我们力求在保留原节目精髓的基础上,打造符合现代舞蹈审美的新经典。”
舞蹈“变”了,手鼓也不再是那个手鼓。帕尔哈提来自手鼓世家,他的父亲也是一名手鼓演奏家,可他手中的鼓比父辈那代多了很多高科技。
“手鼓表演需要鼓的音色清脆响亮,才能更好地烘托不同演出的情节和气氛。”帕尔哈提说,“传统手鼓只适应新疆的干燥气候。我父亲那个年代在疆外演出,时常会因为皮质鼓面受潮从而影响演奏时的音色,有时需要把手鼓放在火上烤个把小时才能正常演出。我手里这只手鼓的鼓面是透明仿皮质设计,经过专业调音,不用担心受潮影响音质。”现在的手鼓演奏员还要接受专业舞蹈培训,从而更好地体会舞者表演时的内心感受,与舞者配合更加默契,手鼓节奏更有表演张力。
长春市民王逸晓说:“手鼓一响、葡萄一摘,大家就知道这是新疆的舞蹈,太有代入感了。”吉林省艺术研究院院长李昂说:“手鼓像会说话一样,告诉我一个动人的故事。我觉得一旦让观众有了这种感觉,这就是一个成功的节目。”
“《摘葡萄》至今在舞台上长演不衰,离不开我们文艺创作的守正创新。”新疆艺术剧院歌舞团党委书记黄适远说,“歌舞团坚持‘保留一批、恢复一批、创作一批’的原则,推出和支撑更多优质文艺作品,擦亮‘歌舞之乡’的金字招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