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疆农业职业技术大学校园一角(6月8日摄)。□王芳摄

新疆农业职业技术大学教授陈志(左一)、齐士发(右二)等在昌吉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榆泉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区进行棉花测产(2024年9月16日摄)。□图片由新疆农业职业技术大学提供

新源县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项目农技人员能力素质提升培训班和新源县高素质农民培训班学员,走进中国彩棉科技园观摩学习(2024年11月1日摄)。□图片由新疆农业职业技术大学提供

新疆高素质农民“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高层次人才专题培训班学员,在湖南省长沙县江背镇印山村了解农文旅融合发展状况(2024年4月24日摄)。□图片由新疆农业职业技术大学提供

新疆退役军人投身乡村振兴能力提升教育培训公益项目培训班举行开班仪式(5月13日摄)。□王芳摄
新疆农业职业技术大学聚焦自治区产业发展,充分发挥高等学历继续教育和非学历教育方面的行业专业优势,汇聚校内外优质教育资源,大力开展高素质农民培训,培养了4000余人。数据的背后,是新疆农业职业技术大学坚守服务“三农”初心,培育“学用贯通”新农人的生动实践。
一批能够投身乡村文化建设、引领农业转型升级、实施创业创新带动周边农户共同富裕的“学用贯通”新农人,成为自治区乡村振兴一线的“生力军”和“排头兵”。
2024年6月,经教育部批准,新疆农业职业技术大学在原新疆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基础上成立。办学67年来,学校始终坚守服务“三农”初心,秉承“艰苦奋斗、改革创新、勇于担当、追求卓越”的精神,坚持“立足‘三农’、服务新疆、放眼全国、辐射中亚”办学定位,走出了一条特色鲜明的服务乡村振兴战略之路。
创新培训模式 推进多方合作
培育高素质农民就是培育农业未来。随着“三农”发展进入新时代,传统培训模式已经无法适应和满足需要。为此,新疆农业职业技术大学通过探索创新,推进培训模式改革,推进“政校合作、校校合作”培训模式,破解了培训中遇到的难题。
今年,由新疆农业职业技术大学继续教育学院承办的“高素质农民农机合作经营组织领军人才能力提升与研修”培训班,就采用了与传统培训不同的新模式。此次培训班搭建的“学习共同体”“破冰拓展”“专题研讨”等环节,打破了地域与行业壁垒,让来自全疆不同地方的45名学员收获满满。培训围绕多个议题展开,引导学员结合实际深入交流,形成了“伊犁哈萨克自治州残膜回收技术”“喀什地区棉田管理经验”“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农机服务模式”等20余条可落地的合作建议。
“参加这样的培训,不仅学技术,更学思路。受培训的启发,我初步规划我们合作社引入智能检测装备的升级方案。”来自喀什地区的学员玛日耶·阿卜杜热伊木说。
培训班还邀请了农业农村部专家和涉农高校教授进行专题辅导,让培训内容既体现国家战略,又有地方实践,并紧密结合新疆棉田残膜回收难题技术讲解,让参训学员直呼“解渴”。
此次培训活动辐射带动全疆200余个农机合作社升级,为构建粮油、棉花、果蔬、畜牧产品产业的现代化农机服务体系提供人才支撑。
泛泛的培训往往容易流于形式,难以达到预期效果。改革过程中,新疆农业职业技术大学“量身定制”培训内容,不断提升培训项目的针对性。例如针对特克斯县的实际需求,学校与新疆农业广播电视学校特克斯县分校合力开设“金种子计划”培训班,吸引当地105名高素质农民参加培训。
“金种子计划”培训班以“理论+实践+企业参访”融合培训模式,让学员深入了解从种子研发到加工全流程,助力攻克病虫害防治难题,掌握农业前沿技术与创新模式。同时,通过推广高产优良品种、推进全程机械化作业及秸秆饲料化利用举措,涵盖了玉米、小麦高产高效裁培技术,病虫害精准防治,机械化种植与收刨等核心领域知识和前沿技术。“以前种地凭经验,现在系统学习新技术。参加这样的培训,拓宽了视野,对提高我们的生产技术有很大帮助。”特克斯县喀拉达拉镇学员刘金明兴奋地说。
与农业行业专家、教授、企业科研人员“零距离”学习,是新疆农业职业技术大学社会化培训服务的一大特色。学校继续教育学院每年都要承办40余期地县培训班,聚焦农牧民“听得懂、能操作、会应用”的理念,解决农牧民在生产一线、日常生活和发展经济实际中遇到的问题。
建强名师队伍 服务走进田间
培育“学用贯通”新农人,必须打造一支高素质名师团队。新疆农业职业技术大学党委坚持教育、科技、人才一起抓,让名师站上讲台,走进田间地头,通过名师带动,实现科技赋能乡村振兴。
实践过程中,新疆农业职业技术大学紧紧围绕新疆特色优势现代化产业体系和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建设,聚焦自治区产业发展,培育了一批名师,为服务乡村振兴战略作出了贡献。
“全国教书育人楷模”丑武江教授,长期参与“学用贯通”新农人培训,坚持“教学服务农业生产、科技带动农民致富”理念,牵头组织“百千万畜牧人才培养工程”。由他牵头成立的办学理事会涵盖了养殖业整个产业链,为大中型畜牧企业输送2000余名毕业生,培训畜牧从业人员1万多人,畜牧兽医技术骨干1500余人。
“全国农业先进个人”陈志教授常年奔波于各地开展田野调研、技术推广、农民培训等工作,完成各类培训1000余场次,平均年培训、咨询服务学员达1.2万人以上,先后培养高技能人才5000余人,真正实现了“培训一人、就业一人、带动一片”。
像丑武江、陈志这样的专家,新疆农业职业技术大学还有很多,他们长期奋战在一线,用专业知识和科技服务乡村振兴。
新疆农业职业技术大学师资力量雄厚,名师名家众多,拥有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2个、国家级职业教育教师教学等创新团队4个,全国教书育人楷模2人,全国优秀教育工作者3人,省级教学团队12个。在服务乡村振兴实践中,学校充分发挥国家示范院校辐射带动作用,选派优秀团队和骨干教师托管帮扶喀什、和田“三县四校”职业教育发展,对口帮扶疆内多所职业院校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并奔赴天山南北开展社会化职业技能培训服务。
一组数据分外亮眼:2024年,新疆农业职业技术大学以“送教上门”“大班+小班”“交流研讨+实操指导”“一十百千”等形式开展各级各类非学历社会培训176项,涉及现代农牧业人才、高技能人才、职业教育师资、高素质农民以及退役军人培训等多个领域,培训4.16万人次。“十四五”期间,学校累计培训规模20余万人次。
新疆农业职业技术大学充分发挥“全国乡村振兴人才培养优质校”示范带动作用,探索出一套校地合作的农民教育培训新模式,培养了一批素质能力与乡村新产业、新业态高度契合的高素质农民,为广大农牧民提供从学习提升到转化应用的闭环式服务。学校因此先后获得“全国百所乡村振兴人才培养优质校”等数十项国家级、自治区级称号。
多项目齐头并进 拓宽培训范围
乡村振兴,关键在人才。新疆农业职业技术大学不断探索创新,破解难题,通过多项目齐头并进,拓宽新农人培训范围,壮大乡村人才队伍。同时,把目光聚焦到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和农村新产业、新业态人才需求上,高度关注“农业+”新产业发展。
新疆“学用贯通”培育班正是在这样的理念下开设的。2024年,来自巩留县的50名从事电商、民宿、乡村旅游、新型经营主体带头人齐聚新疆农业职业技术大学,接受集中“充电”模式的专项培训。此举旨在通过系统培训,培养具备现代农业知识技能、懂经营善管理的乡村治理骨干。
培训过程中,组织者以乡村治理理论方法以及积分制、数字化提升、村民说事等典型经验作为重点,注重实践教学、交流互动。通过对乡村治理方式、实用工具的拆解、讨论和演练,引导学员学习推广积分制管理体系、强化信息化数字化平台应用,探索形成适宜本村、本地区发展的基层治理模式,提升乡村治理能力和服务水平,当好乡村振兴的“耕耘者”。
自2022年承办“耕耘者”振兴计划以来,新疆农业职业技术大学已为自治区乡村振兴培养治理骨干400余名。
退役军人是党和国家的宝贵财富,也是乡村振兴的生力军。新疆农业职业技术大学先后举办了退役军人国防教育辅导员师资示范培训班、自治区2024年高素质农民培育(退役军人)植保无人机操作驾驶培训班、电商服务培训班等8期培训。
退役军人刘广阔来自博乐市,他长期从事农业种植及生产加工,在农业生产中意识到无人机使用的重要性,于是主动报名参加植保无人机操作驾驶培训班。“新疆农业职业技术大学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参加培训后,我准备加入村合作社,这样又能增加一份收入,并带动身边的人共同发展,一起在服务乡村振兴中找到新机遇。”刘广阔说。
“走出去、引进来” 推动农文旅融合
特色农产品培育和发展乡村旅游,是新时代乡村振兴的重头戏。但如何加强这两方面的培训?
新疆农业职业技术大学选择走出去,到外省去接受生动的实践培训。2024年4月,由自治区农业农村厅主办,新疆农业职业技术大学承办的新疆“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高层次人才专题培训班走出校门,到湖南省进行现场教学。湖南省农业科学院、湖南农业大学等高校和科研院所的专家教授围绕乡村旅游政策、乡村旅游开发与民宿打造、农业与旅游相互融合变现进行实例剖析和现场教学,对标交流休闲农业发展经验,帮助学员拓宽发展思路,学习先进经验。
“整个培训结合我们生产经营过程中的实际问题,帮我们开拓了思维。回去后我将与员工一起分享学习成果,把此次所学所获转化为推动企业发展的实际成效。”哈密瑞农科技开发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王美娟说。
此外,新疆农业职业技术大学承办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培训班”在江苏省张家港市举办,学员们能够到当地现代农业示范园区、江阴市夏港街道三元村等地参观学习和实践教学。这种跨区域、多类型的实地观摩,让学员们直观感受到推动乡村振兴的多种方式。
在2025中国(南京)数字乡村博览会现场,来自新疆各地的农民近距离观摩了智能播种机、无人收割机的“绣花式”作业。这是由新疆农业职业技术大学协助自治区农业农村厅承办的自治区高素质农民“农机合作经营组织领军人才能力提升与研修”专题培训班,45名来自新疆各地的农机合作社领军人才,经过14天的系统学习、实践考察,带着技术方案与合作共识返回家乡,推动新疆农业机械化高质量发展,聚焦农机合作组织专业化建设,破解“谁来种地”“怎样种好地”难题。
自2021年起,新疆农业职业技术大学与农业农村部管理干部学院和国内知名高校合作,以“培训走出去”“理念引进来”的订单式、菜单式培训模式,累计完成14期800多人次的高层次人才培训。
为了办好“走出去”的培训班,新疆农业职业技术大学每年都要组织专家团队、科技服务小组,对高层次人才培训中具有一定规模和示范引领作用的企业进行跟踪回访、开展技术指导,更好提升培训针对性和实效性,推动跨区域合作。
“近年来,一大批思想水平高、生产技术好、管理能力强、经营水平高的高素质农民通过培育脱颖而出,成为新疆创新创业的‘领头雁’、产业振兴的排头兵、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的生力军。更多的乡土人才,正在高素质农民培育机制下,孕育成长,破土而出。”新疆农业职业技术大学党委书记徐耀宗介绍。
展望未来,新疆农业职业技术大学将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和重要指示精神,紧扣新疆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目标,进一步发挥农业高校科教资源优势、平台优势和机制优势,以提升高素质农民培训质效为核心,深化产教融合、强化实践导向、推动技术技能转化,完善“培训—服务—转化—带动”全链条培育体系,打造一支扎根乡村、服务产业、带动农户的高素质新农人队伍,为夯实新疆乡村振兴人才基础、实现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持续贡献高校力量。
(余超、瞿伟江、徐晓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