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玉市鸟瞰(7月3日摄)。 □钟昌涛摄
兵团第十四师一牧场(2022年8月16日摄)。 □刘秋月摄
兵团第十四师皮山农场冬季红枣晒场(2020年12月6日摄)。 □刘秋月摄
第十二届兵团沙海老兵节开幕式“致敬老兵”红色诗歌朗诵会现场(2023年12月22日摄)。 □马蓉摄
兵团第十四师一牧场举办“昆仑赏花汇”活动。图为游客在花海中拍照游玩(4月20日摄)。 □马蓉摄
大漠之南,昆仑之北,军垦新城,名为昆玉。位于昆仑山北麓、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的兵团第十四师昆玉市自建市以来,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牢牢扭住新疆工作总目标,忠诚履行新时代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职责使命,持续发扬兵团精神和胡杨精神、老兵精神,推动这座城市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实现质量速度“双跨越”,从戈壁荒野到枣园一望无际、高楼鳞次栉比、园区企业集聚的发展奇迹。在这里,一幅历史与现实、自然与人文交织的多彩画卷正徐徐展开。
弘扬老兵精神 赓续前行力量
兵团第十四师昆玉市承担着党和国家赋予的屯垦戍边使命,其前身是王震将军领导的一支具有光荣革命传统、战功显赫的老部队。1949年12月22日,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野战军第一兵团第二步兵第五师十五团的1800余名官兵从阿克苏出发,风餐露宿18个昼夜,徒步急行军790公里,横穿塔克拉玛干沙漠,胜利进军和田。此后,这些官兵就地转业,在大漠深处屯垦戍边,被称为“沙海老兵”,他们“扎根新疆、热爱新疆、屯垦戍边”的精神被称为老兵精神。
近年来,以老兵精神为根基,兵团第十四师昆玉市进一步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相继修缮中国人民解放军进军和田纪念馆、“三八线”沙海老兵纪念园,并将红色历史文化与现代设施相结合,精心打造沙海老兵故事展厅12个,全方位、多角度讲好沙海老兵故事;实施“红色+文化体验”“红色+全域旅游”“红色+兵地融合”三大战略,构建起国家4A级景区沙海老兵红色旅游区+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党性教育基地和红色文化研学基地的“一区三基地”发展格局,着力打造具有广泛社会影响力的红色小镇。
同时,该师依托北京援疆资源,创排的情景剧《沙海老兵》、音乐剧《大爱无歌》、舞蹈诗《沙海老兵》,先后赴北京、石河子等地巡演,今年截至目前共计演出20场次,覆盖观众6000余人次,线上直播浏览量达300万人次。
如今,老兵们绝大多数都已故去,但以“扎根新疆、热爱新疆、屯垦戍边”为主要内涵的老兵精神依然薪火相传,激励着昆玉人继承优良传统、坚定理想信念,在新时代新征程为把兵团第十四师建设得更强大更繁荣接续奋斗!
产业提档升级 促进高质量发展
红枣种植业是兵团第十四师农业经济支柱之一,共种植红枣23.7万亩。
得天独厚的光热水土资源赋予了该地和田玉枣个大香甜肉细的特点。2012年,“和田玉枣”商标正式注册,并获得“中国驰名商标”,入选“中国地理标志产品”等称号。
在昆玉经济技术开发区新疆茉语凡食品供应链管理有限公司的红枣加工车间,自动化生产线高效运转,流水线上的红枣正在进行清洗处理。该公司的产品展厅内,营养丰富的枣片、口感软糯的枣仁派等系列红枣深加工产品,也让人眼前一亮。“我们企业共研发了15种红枣衍生产品,食用方便、营养丰富、口感也更好。下一步,企业将积极与高校开展合作,成立红枣研究院,通过红枣提取物、食品研发等多种方式,进一步提升红枣附加值。”新疆茉语凡食品供应链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任彦东说。
目前,昆玉经济技术开发区有红枣加工企业7家,兵团第十四师红枣加工企业已达10余家。各企业在延伸产业链及产品研发上,创新推出更多新品类,将红枣从原枣变为高附加值的产品,产品涉及枣茶、枣汁、枣干、枣醋等。
近年来,兵团第十四师不断创新工作思路,塑造品牌、延伸产业链,蹚出一条“红枣+”转型升级新路子,将“红色产业”品牌高高树起,使其真正成为乡村振兴的新支撑、推动兵团第十四师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
厚植生态底色 书写绿色答卷
金秋时节,漫步在兵团第十四师各个团场,随处可见蓝天白云、绿荫如盖、田野美景,栋栋高楼拔地而起,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连队的环境越来越好了,街道上绿树成荫,干净整洁,生活在这里很舒适。”兵团第十四师224团5连居民陈晓燕说。
昆玉市因地处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年平均降水量只有34毫米,生态环境极为脆弱。多年来,几代昆玉人坚定坚决履行好生态卫士职责,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大力实施生态绿色建设工程,加快昆玉市和团场城(镇)及周边绿化和防风防沙林建设速度,持续实施退牧还草、退耕还林、植被保护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每年的冬季和春季,昆玉市都会组织广大干部职工群众植树造林,采用乔、灌、草结合和网、带、片相贯连的“三线”造林方式,构筑出一道道防风固沙的绿色生态安全屏障。
据悉,2020年以来,昆玉市完成人工造林1.77万亩,退化林修复整改面积2.2044万亩,修复退化草原2万亩,植树造林累计投入约1.13亿元。
为进一步巩固一直以来的防沙治沙成果,2024年,兵团第十四师还编制《第十四师防沙治沙规划(2024—2030年)》,督察指导各团场谋划沙漠锁边项目14个、综合治理面积约15万亩;完善绿化供水配套设施建设,铺设供水管道140公里,新建输水渠道45公里,保障该师国土绿化面积稳存量、提增量;投资7977万元,实施和田河流域生态综合治理项目和“三北”工程林草湿荒一体化保护修复项目,新建人工防护林5454亩,修复退化林4.6万亩、退化草原2万亩。
随着植树造林和生态修复力度不断加大,昆玉市生态面貌焕然一新。目前,昆玉市林地面积达到16.69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4.14%,建成区公园绿地面积113.51公顷,绿化覆盖率达41.13%,建成区绿地率从2017年的18%增长至40.21%。
提升文旅产业 绘就发展新篇章
“每逢节假日,游客都特别多,最多的时候一天要烤两三只羊。”每年旅游旺季时,麦麦图尔迪·克热木都要到昆仑山大峡谷风景区摆摊卖烤肉,他说,放牧、卖烤肉两不误,每年靠卖烤肉收入就有3万多元。
每年入夏之后,被誉为“昆仑之门”的兵团第十四师一牧场昆仑山大峡谷旅游景区群峦染黛、碧草如毯。该景区拥有126万亩天然优质草原,是国家4A级旅游景区,在昆仑雪山的滋润下,草原、沙漠、戈壁、冰川、河流等自然风貌均有所覆盖,形成了丰厚的旅游资源,吸引着众多游客来到这里打卡。
近年来,兵团第十四师依托丰富的文旅资源,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产业。通过建设昆仑山大峡谷、沙海老兵红色旅游区等景区项目,提升旅游基础设施水平。同时,昆玉市还积极举办各类旅游节庆活动,如“昆仑赏花汇”“昆仑山大峡谷旅游景区开山节”等,进一步打响了“沙漠之眼、昆仑之门、老兵之城”旅游品牌。据统计,今年1月至7月,该师累计接待国内游客55.82万人次,同比增长8.14%;实现旅游收入约1.26亿元,同比增长18.67%。
加大建设力度 构建现代交通网
交通是兴国之要、强国之基。交通兴,则百业兴。
近日,在昆玉市—墨玉县公路建设项目(第一合同段)施工现场,挖掘机、渣土车等大型机械轰鸣作响,各道工序衔接有序,一派繁忙景象。
“这条公路全长32.679千米,采用双向四车道一级公路标准建设,设计时速80公里。”该项目第一合同段技术负责人张自明介绍,“该公路建成通车后,昆玉市到墨玉县通行时间将由过去的1小时缩短至20多分钟。
近年来,兵团第十四师着力构建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持续加大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推动铁路、公路等多种交通统筹融合发展,激发区域发展新动能,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坚实保障。截至目前,昆玉市公路总里程达2011.1公里,比2019年增加679.15公里,客货运量、客货运周转量均保持较快增长。
2023年,昆玉市至图木舒克市沙漠公路全线贯通,使两地之间行车时间比过去缩短2—3小时;今年,昆玉市公铁联运枢纽铁路专用线项目通过验收,跨区域交通通道的相继建成投用,大大加强了昆玉市与周边地区的互联互通,有力推动了区域经济协同发展。
大道如歌路如画。从国道到高速,从城区路网焕新颜到“四好农村路”助力乡村振兴,再到交旅融合引领新发展,如今,国道、省道、县乡村道路在兵团第十四师织就了一张便捷高效的交通路网,成为职工群众致富的“小康路”,成为该师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
历史的车轮永不停歇,奋斗的脚步永远向前。如今,兵团第十四师处处都是抢抓机遇、大干快干、比学赶超的壮美画卷,经济社会持续呈现出向上向好的喜人态势,一个宜居宜业、经济社会充满活力的军垦新城挺立在祖国西部。
(马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