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榴云/新疆日报记者 赵梅
几年前,一部名为《大唐漠北最后一次转账》的短剧火遍网络。很多人也许不知,短剧描述的唐军坚守西域的感人故事并非虚构。在阿克苏地区文博院(博物馆)新疆古代钱币展厅里,唐代“大历元宝”“建中通宝”钱币就见证了这段悲壮历史。
阿克苏地区文博院(博物馆)副研究馆员吴文强介绍,这两种钱币于1992年出土于阿克苏地区的通古斯巴什古城。两种钱币的大小基本一致,直径约2.3厘米,重约2克。正面钱文隶书旋读,背面没有文字,钱币整体略显轻薄,铸工也较为粗劣。当年,该遗址同时出土的还有少量“开元通宝”“乾元重宝”“中”字钱和“元”字钱。
“大历”“建中”分别是唐代宗和唐德宗的年号。但是,在唐代文献中,并没有关于这两种钱币的记载。这两种钱币的重量和尺寸,也比唐朝标准的钱币要小,铸工简陋粗糙。那么,它们究竟从何而来?这批钱币一经出土,就引起了学术界的关注。经国内学者研究分析,逐步解开了隐藏在钱币背后的秘密。
天宝十四年(公元755年)发生了安史之乱。安西都护府、北庭都护府下辖的精锐军队被调回中原平叛,驻守在安西的只剩下数千残兵。此时吐蕃乘势攻占河西和陇右地区,阻断了西域军民与中央王朝的联系。时任安西大都护郭昕在孤立无援的情况下,率领军民奋起抵抗。为了筹集军饷、坚守西域,同时表达他们忠于大唐、抗击吐蕃的决心,他以中原的“开元通宝”形制为范本,在本地铸造了“大历元宝”“建中通宝”“元”字钱、“中”字钱和“大”字钱。
其间,郭昕一直在想办法与唐王朝取得联系。直到建中二年(公元781年),郭昕和曹令忠派出的信使几经波折,绕道回鹘来到长安,才与唐王朝取得联系。唐德宗得知西域守军情况后,惊喜万分,对坚守西域的官兵进行了嘉奖,加授李元忠为北庭大都护,赐爵宁塞郡王;任命郭昕为安西大都护、四镇节度使,赐爵武威郡王。
郭昕也是在此时才知道唐朝年号已经为“建中”,而当时西域还一直在沿用“大历”年号。为了鼓舞守军士气,他又命人铸造“建中通宝”钱币,同时铸造了一些“中”字钱、“元”字钱,以这种独特方式继续表达着守军对朝廷和国家的忠诚。
吴文强说,从通古斯巴什古城出土的“大历元宝”钱币来看,其铸造的最后时间是“大历十六年”。历史上大历年号只用了十四年,“由此也可以说明,唐王朝换年号两年后,安西守军才知道。”而通古斯巴什古城发现的“李明借粮残契”上的“大历十五年”,也印证了当时孤悬塞外的安西守军不知道唐大历十四年之后已经改元建中的情况。
在铸造“建中通宝”之后,安西守军又坚守了数十年。根据保存在《大藏经》中的《悟空入竺记》记载,公元788年至789年,唐代高僧悟空从印度取经回国途中,曾经路过安西、北庭,并在此停留了很长一段时间。当时,从疏勒直到于阗包括安西四镇以及北庭在内的西域广大地区均有唐军驻守,社会秩序稳定,民众生活正常。
据相关资料记载,在北庭、于阗、西州相继被攻陷以后,公元803年,安西守军仍然在和回鹘人联手抵抗吐蕃围攻。公元808年,安西沦陷,守军全军覆没。
“安西这支唐朝守军怀着对国家的忠诚,在西域坚守了40多年。‘大历元宝’‘建中通宝’钱币不仅见证了他们坚守西域、抗击吐蕃的那段悲壮历史,填补了一段历史空白,同时也反映了西域各族军民不畏强敌,坚守西域,维护国家统一的坚定意志。”吴文强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