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山河情更浓 旅游“三交”心相融

出版日期:2024-12-06   A07版●特刊   新疆日报  

天山天池风景区风光(4月30日无人机摄)。 □何龙摄

在阿克苏天山托木尔景区开城演出中,演员与游客互动(9月3日摄)。□王禹摄

在尉犁县罗布人村寨景区,游客与罗布老人合影留念(9月20日摄)。□王禹摄

游客在阿瓦提县刀郎部落观看演出(9月12日摄)。□王禹摄

尉犁县罗布人村寨景区,游客在沙漠中体验骑骆驼(9月16日摄)。□王禹摄

辽阔新疆,大美之地。春夏秋冬,五湖四海的游客来到天山南北,观赏无限风光,了解风土人情,凝结珍贵友谊,奔涌鲜活故事。文旅产业不仅日益成为新疆新兴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和具有显著时代特征的民生产业、幸福产业,更是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载体和有效抓手。新疆始终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贯穿文化旅游发展全过程,以旅为媒、以旅促融,推动各民族广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

旅游,让共享绽放光彩

夜幕降临,和田夜市灯火通明,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和市民熙熙攘攘,满眼的烟火气让人感受到浓厚的市井氛围,各种美食的香味更是扑面而来。

如今,和田夜市不仅是美食的聚集地,更是各民族文化的展示窗口。游客们在这里可以品尝到地道的和田特色餐饮,如烤肉、烤包子、烤蛋等,还能欣赏到精彩的歌舞表演,既有和田当地的特色歌舞,也有各民族的传统歌舞。这种文化共享的体验,让游客们深刻感受到和田乃至新疆的多元文化氛围。

一方夜市,满城烟火。和田夜市成为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场所。在这里,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和各族经营户相遇、互动交流,加深了彼此的了解和友谊。这种跨地域、跨文化的交流,不仅丰富了游客的旅行体验,也促进了各民族文化的传播和融合。

如今的和田夜市,不仅是新疆旅游的一张名片,更是和谐新疆的一张名片。它见证了各民族文化的交融与共生,展现了新疆多元文化的魅力和活力。

距离和田数百公里的喀什古城景区,也是各民族文化共享的重要平台。喀什古城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是新疆最具代表性的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在这里,游客可以参观古老的民居、手工艺作坊,了解喀什的历史文化和民族风情,还能与当地居民进行深入的交流,体验当地的生活方式和文化传统。这种文化共享的体验让游客更加深入地了解了新疆。

在伊宁市喀赞其民俗旅游区、六星街,同样可以感受到浓厚的民族文化氛围。游客可以品尝地道的新疆美食,欣赏各民族歌舞表演,了解当地居民生活方式和文化传统。

“旅游业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推动新疆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等方面的作用越来越明显。”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资源开发处处长段玉明说,新疆坚持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旅游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纳入《旅游兴疆规划(2021—2030年)》《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发展“十四五”规划》等,一体谋划、同步推进,让旅游成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平台和有效载体,有形有感有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2023年10月,文旅部发布了新疆博物馆、和田夜市、库尔班·吐鲁木纪念馆、喀赞其民俗旅游区、喀什古城景区等“旅游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新疆十大案例”,生动展现了新疆在旅游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方面的典型经验和工作成效。

山水相逢情更亲。天山南北,游客如潮,满眼皆是和美之景。

在新疆博物馆,参观者如流,在一件件文物上、一段段历史中,重温新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在新疆国际大巴扎景区,当地人和五湖四海的游客同跳新疆舞,欢乐无边;在和田团城景区,游客徜徉在一条条街巷,触摸这座“团结之城”中新疆各族人民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同心建设美好家园的脉动;在喀赞其民俗旅游区的斑斓色彩中,游客们感受着祥和宁静……

旅游,绘就发展新画卷

在尉犁县罗布人村寨景区,身材高大、脸膛黑红的阿木东·艾木东每天都要穿着罗布麻纺织而成的对襟长袍、戴上羊毛毡制成的船形帽,表演自己的绝活——古法烤鱼,或者用枯死的胡杨木凿挖手工艺品。现在,他是景区最有名的网红,是媒体、自媒体和游客最喜欢的人。20多年前,他还是景区附近村庄的村民,每天放羊、捕鱼。

阿木东是第一批在罗布人村寨景区吃上“旅游饭”的村民,现在一家人都在景区就业。阿木东的“罗布人家”是游客必到的打卡点,这里可以品尝红柳烤鱼等特色美食,领略罗布人的生活。年近七旬的阿木东也是景区第一批用上智能手机的村民,现在他的微信好友将近3000人,八成是疆外游客。因为旅游,他们和阿木东认识,并时常联络。有人再次来景区旅游,还提前与阿木东语音通话,预订烤鱼。今年,罗布人村寨景区的游客接待量超100万人次,更多人因旅游受益、因旅游相识。

旅游产业的快速发展,不仅为游客们提供了丰富的文化体验,也为当地居民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收益。在和田夜市,各族经营户通过销售美食和手工艺品等,实现了收入的稳步增长。这些经营户不仅传承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还通过旅游产业的带动,实现了经济的转型升级。

同样的故事也发生在喀什古城景区。随着旅游产业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当地居民开始从事与旅游相关的产业,如民宿、餐饮、手工艺等。这些产业的发展不仅为当地居民提供了更多就业机会,也促进了当地经济多元化发展。游客们在这里可以品尝到地道的新疆美食、体验民俗文化,同时也能为当地经济发展作出贡献。

在喀赞其民俗旅游区和六星街,旅游业同样成为当地居民的重要经济来源。游客在这里可以购买到各种手工艺品和纪念品。旅游消费不仅为当地居民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收益,也促进了当地经济的持续发展。

此外,新疆还积极推动“旅游+”产业融合发展,深化“旅游+文化”“旅游+生态”“旅游+体育”等融合发展模式。这些融合发展模式不仅丰富了旅游产业的内涵和外延,也为当地居民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和经济发展机会。通过这种经济互嵌的方式,共同推动了地区经济的繁荣发展,更让旅游促“三交”的作用日益显露。

“旅游是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纽带,在新疆充分发挥旅游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推动作用尤为重要,将有效推动各民族群众文化共享、经济互嵌、社会交往、心理交融。”暨南大学博士生导师、中国新产业经济研究院院长董观志说。

“旅游为游客和旅游目的地的居民同时提供了跨地区、跨民族、跨文化的互动交流机会,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提供了鲜活的场景。把新时代民族关系发展置于旅游场景中,将有助于从主客交往互动的辩证关系中理解和把握中华民族一体多元的本质及其内在逻辑。”新疆财经大学旅游学院副院长程乙峰认为。

旅游,让心和心走得更近

和田约特干故城景区阿凡提小巴扎店长努尔曼·依明托合提在景区就业前,自己做点小生意,收入时高时低。来景区就业后,每天的工作更多了,接触的人更多了,她的见识和交往能力日渐增长。现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她都能应对自如,连一些方言也能听懂,经常独自照看100平方米左右的店铺,从特色小吃到本地特产,从日常商品到文创产品,都能介绍得清清楚楚,“我现在说话、做事都很有信心,不像以前会害羞。”努尔曼说。

“旅游带来的人员流动作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建立了一种全方位的、结构性的互动模式,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心理等多个维度,不仅促进了跨地域文化要素的传播,还促进了各民族之间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和生活习惯等方面的交流与融合。”程乙峰说。

塔格拉克村,是阿克苏地区温宿县柯柯牙镇的一个小山村,现在,它有一个更为人熟知的名字——塔村。让塔格拉克村摇身变成塔村的是天山托木尔景区的开发建设。如今,天山托木尔景区·塔村,是中国美丽休闲乡村、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

从前,塔格拉克村只有单一的畜牧业,基础设施薄弱,村民收入有限;现在,塔村通了路、来了电、满格的手机信号、稳稳的收入、其乐融融的宾主……

塔村变了,吸引来了从喀什大学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的吾尔尼沙·买买提。她很看好天山托木尔景区的发展前景,已经在这里工作快一年了。“我在这里接待了很多来自国内外的游客,也去了很多地方。现在,全国只剩下3个地方我没去过了,那就是台湾、云南和黑龙江没有去过,我的最新目标是去云南旅游。”

因为旅游,吾尔尼沙的人生轨迹有了变化,而旅游带来的润物无声的变化还有很多。曾入选全国旅游演艺精品名录的《昆仑之约》,是很多游客来乌鲁木齐旅游必看的实景剧之一。该剧为当地农牧民提供了1990多个就业岗位、接收高校实习生2128人次,带动乌鲁木齐县旅游与餐饮业增收7000余万元。参演该剧的演职人员收获更大。“来新疆演出,最大的收获就是认识了各民族好朋友。”今年5月,河北邢台学院舞蹈专业学生黄炜跟随老师来疆参加《昆仑之约》演出,就被这里的和谐氛围深深打动。《昆仑之约》的500多位演职人员来自10个民族,有当地农牧民充当临时演员,也有不少来自疆外的演员。演出和排练间隙,当地村民、演员和外地演员像一家人,互相学习、互相照料,“维吾尔语的‘你好’‘谢谢’和‘再见’,我们基本上都学会了,我们也教他们河北方言,约定好见面时要用对方教的话打招呼。”黄炜说。

程乙峰认为,旅游促进各民族交往始于旅游情境中的接触和互动;旅游促进各民族交流是人们在相互欣赏、学习和借鉴中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和谐关系;旅游促进各民族交融是在旅游场域中,人们的联系日益紧密,共性逐步增多,差异逐渐减少,并在中华民族共同体孕育、构建和发展过程中认同感得到加强,各族人民相互接纳、吸收与包容。

“我们将以旅游业高质量发展推动各民族在空间、文化、经济、社会、心理等方面全方位嵌入,以旅游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田地区文化体育广播电视和旅游局党组书记周能文说。和田地区将持续深化“旅游+”产业融合发展,深化“旅游+文化”,推进“旅游+生态”,注重“旅游+体育”,开发“旅游+教育”,推动旅游业大发展,从而有效助推旅游促“三交”。

今年,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在全疆范围内打造一批旅游促“三交”典型案例、示范景区、民俗示范点,并将推出精品线路和精深产品,将以此为示范,推动旅游促“三交”工作进一步走深走实。今后,将持续推进旅游促“三交”工作,每年推出一批典型案例、示范景区、民俗示范点,并加大宣传力度,充分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新疆旅游业正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依托丰富的自然资源、人文历史资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养社会主流价值、浸润各族群众心田,增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进一步发挥旅游在推动经济协调发展、促进群众增收致富、满足群众精神需求、增进民族团结进步等方面的重要作用,着力搭建旅游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连心桥,努力推动各民族在空间、文化、经济、社会、心理等方面全方位嵌入,促进各民族深度交往交流交融,把文旅产业打造成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载体。”段玉明表示。 (张爱琴)